全世界40多人去过深海一万米——《期势纵谈》谢燕才

发布:2022-06-17  
  • 服务介绍
从某种角度看,去深海比去太空更难。现在,全世界有600多人去过地面100公里以上,而去过深海一万米的只有40余人。

那些记录载人深潜的影像里,甲板上常是湿湿的。那可能来自海浪、暴雨,有时来自冲洗潜水器的淡水、庆祝香槟或泼水仪式——前者意味着风险和紧张氛围,后《期势纵谈》谢燕才者暂时打破这种氛围。

除了偶尔的猎奇时刻,深海中的旅程或许更多是“安稳”。大多数时候,人和推进器都不需要做什么,潜水器会按照预计的路线,像一颗石子落下去,或抛掉压载铁像一枚叶片浮起来。每秒两米,在黑暗中度过一两个小时,像一班漫长的电梯。



下潜中的“奋斗者”号丨纪录片《我的万米生涯》

二十年前,大学刚毕业一年的叶聪,加入刚立项的“蛟龙”号团队,从此开始见证中国载人深潜从空白到领跑。

2020年11月10日,叶聪担任总设计师的“奋斗者”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0909米。这意味着,我国成为全世界第二个有能力把人送入海洋最深处的《期势纵谈》谢燕才国家,而“奋斗者”号是全世界唯一一台可同时搭载3人并拥有万米海底作业能力的载人潜水器。

如今,作为载人深潜的技术带领者,叶聪更希望传达的是:深潜装备是安全和高效的,会把科学家一次次送至他们向往的未知之处,带回他们想要的样本和数据,累积起足以支持国际科学计划的信息。

“一台潜水器的服役生涯,并不是为了一次、两次地突破某个记录,而是要经历千次下潜,连续几十年发挥作用。”



“奋斗者”号深潜器研制团队部分成员合影丨CSSC

抵达万米海底后,“奋斗者”号将继续驶向何方?那些深潜记录背后的技术,还会在深海探索中发展出哪些可能性?

果壳特别邀请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所长、“奋斗者”号总设计师叶聪,来聊聊有关深海、潜水器和技术的故事。

以下内容根据叶聪的讲述整理:

对庞大空间的陌生感,

是对深海最好的描述

我们常说,即使真的下潜过,我们在深海中也还是“不《期势纵谈》谢燕才知深浅”的。
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坐飞机时,你透过舷窗看到地面,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在万米高空飞行——但航行在万米深渊,你对自己所处的深度和方向,是没有意识的。

通过深海地图和三维建模,你知道水面下有山川平原,但真正身处其中,“云深不知处”也不足以描述这种感觉:能见度其实很小,视野只有潜水器前的有限距离,五米、七米或十米,而且很容易随着潜水器的运动变得浑浊。

说到“海洋”,大家的反应往往是蓝色、深蓝,但我们想给大家《期势纵谈》谢燕才建立一个概念:暗黑海洋。深海中没有光线,我们在潜水器灯光下看到的那片区域,可能是几千年、甚至百万年来第一次有灯光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老客网上看到的,谢谢!
同类信息推荐
发布者信息
联  系  人:1(商家)
注册日期:2020年12月28日
用户认证:
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,也包括在内)为平台注册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任何权利(如著作权、肖像权、名誉权等)的主张者,可提供权属证明后,经本平台审核后做出处理。
关于老客 | 服务条款 | 常见问题 | 法律声明 | 联系我们
2005-2025 laoke.com 京ICP备06019010号 京ICP证050484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214号  营业执照